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既要“新基建”也要“软基建”
时间:2020-05-29 17:48:44 阅读:3316 整理:广州市场调查公司
大洋网讯 “人民至上”“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这些全国两会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词,让我们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中国将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全国两会期间,广州日报记者连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郑永年认为,全国两会体现出对民生的重视,而“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是在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提出的更为科学的目标。
谈及广州,郑永年认为,随着从“项目经济”走进“城市经济”时代,广州要考量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努力补短板,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医疗教育公共住房 “软基建”也要发展
广州日报:当前中国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国两会释放出怎样的信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并采用了“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表述,您如何理解?
郑永年: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现在依然处于变化中,这是史无前例的。虽然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下来,企业可以复工复产了,但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随着世界经济停摆,欧美很多订单没有了,以珠三角为例,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镇,珠三角产业生态受影响较大。
所以,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今年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速指标,我觉得更加科学、更加实事求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今年总体思维是“六稳”“六保”,就是稳定民生的举措。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外来工、中低收入人群等。而在全国两会上,传递出以人民为中心,对民生的重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尤其像“稳就业”“稳市场主体”,社会稳住了,企业生存下来,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执行问题,“蓝图”很好,但中国很大,各地存在地方差异,所以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如何细化,如何因地制宜地将“蓝图”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方案。我认为,对于地方而言,要有同样的思路,把人民的生活放在首位。
广州日报:这次全国两会,备受关注的“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评论认为,下半年的中国经济,主要靠“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新基建”,您怎么看?当前经济复苏情况,就您的观察是怎样的?
郑永年:我认为,当前的财政政策还是比较谨慎的,考虑比较周到。1万亿财政赤字和1万亿特别国债以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来看不算很大,而且财政政策主要还是看用在什么地方。以前,我们做的主要是“硬基建”,例如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像高铁、高速公路,这块空间尤其在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其实已经快饱和了。今年提到的“新基建”,主要关注5G等技术领域,发展技术是好的。
但我认为,除此之外,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还应该发力“软基建”。什么是“软基建”?就是社会建设,例如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等。举个例子,中国老龄化社会正在快速来临,我们需要更多医院、老人院。广州有不少城中村需要更新改造,还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些都属于社会建设。
有了这样的“软基建”,可以进一步支持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软基建”的建设,能让低收入群体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群体能够支撑起消费社会。
企业“疫后重建”关键在扩内需
广州日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为企业减负迫在眉睫,对于企业而言,您认为要如何进行“疫后重建”?
郑永年:企业主体要生存、要复工复产复业,关键是要有人去消费企业所生产的东西。为了提振消费,很多地方开始发消费券,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愿意使用消费券的主要还是中等收入人群,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低收入群体,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看,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对世界各国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很多国家还在“自保”。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对世界经济还抱有幻想,中国要更加专注于扩大内需等领域。如何扩大内需?在我看来,还是要让更多低收入人群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消费潜力会完全释放出来。
广州日报:您刚才提到中国需要更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话题,这个问题很多经济学家也曾提到。中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目前这样的市场规模能否支撑消费拉动经济?
郑永年:对于14亿人口而言,4亿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其实并不高。我们可以观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以后,不到30年时间,中等收入人群比例达到60%、甚至70%。所以说,今年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中国提出“提振内需”,就要建立消费社会,这需要比例更高的中等收入人群。要怎么做到?一是脱贫攻坚,让更多人脱离贫困;二是我刚才提到的“软基建”。
广州:整体升级城市 做活城市圈
广州日报: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广东要如何应对,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可以有何担当作为?
郑永年:广东是外向型经济,也是世界制造业聚集的重地,世界经济的变化对广东经济结构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广东受到疫情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压力会更大,也更要从中寻找新的机遇。这方面,广东是很有条件的,这一点其实也关乎“六稳”“六保”的方方面面,例如帮外来工解决就业、社保、教育等问题。
广州日报:对广东而言,破题的路径也是像您刚才所说,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郑永年:是的,广东省要将目标放在如何将中等收入人群做大的问题上。在这一点上,广东比很多地方条件更好,珠三角许多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了2万美元。像广东现在建设都市圈,这对于调动消费、创造投资有推动作用,但都市圈除了地理上的意义,除了建设基础设施,更重要的还是“软基建”,还是社会建设。
广州日报:广州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您有何建议?
郑永年:我认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上可以从“项目经济”转向“城市经济”。
怎么理解呢?对广州而言,单靠几个项目是远远不足以推动城市发展的。在这个时候,更加应该思考整座城市如何往上走,要关注城市的整体升级。我认为抓项目没问题,但不能光抓项目,要把城市的短板补起来,实现城市整体升级,这样发展才会有可持续性。
广州要实现的“老城市新活力”,就是要求把城市当成整体单元去思考。包括要做“城市圈”,也不是简单的同城化,而是如何让城市圈更有活力、更加创新,吸引更多人才。
关注公众号:
华夏经纬数据科技
更多调研资讯>>
本站文章内容以及所涉数据、图片等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华夏经纬立场。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华夏经纬(广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