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服装行业消费需求:外贸服装行业出口现状分析
时间:2023-11-09 10:38:00 阅读:1865 整理:广州市场调查公司
外贸服装,是指国内服装生产厂家根据国外来料来样或国外来样、国内选料加工然后发货给国外客户的服装。在完成订单后剩余的那部分产品就叫外贸尾单。外贸服装由于是出口国外,因此执行的标准也相应比国内要严格,所以质量也比同类产品要高,致使有相当部分外贸尾单成为了广大消费者抢购的对象。
外贸服装行业消费需求 外贸服装行业出口现状分析
中国市场正在上演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时尚消费变革和升级。个性化、时尚化趋势加速,特别是我国消费者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我国服装企业和品牌产品开发、设计创意、模式创新等全方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面对疫情影响的市场新变化,我国外贸服装企业纷纷主动改革,调整市场模式和产品结构,从传统制造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升级,以提升盈利能力。
商务部发布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为未来五年外贸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和着力点,为外贸应对和适应国内外风险和挑战指出了明确路径。从目前全球市场环境来看,中国制造业向好的趋势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受疫情影响,多个服装出口大国生产节奏被打乱,加上节日消费季带来的市场机遇,印度、越南、孟加拉等成衣出口大国的服装订单流动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2021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首超3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实现了纺织服装外贸“十四五”规划的开门红。
成品服装出口扩张带动纺织中间品纱线和面料进口合计增长29%,同时由于疫情管控导致国内消费者出境受限,对国外中高档服装服饰的消费需求转向进口采购,全年针梭织服装进口累计增长29.3%,毛皮革服装和衣着附件的增幅更高达60%和43%。使服装进口在全部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去年的40%升至43%。
进口增长也是由数量扩张和价格提升共同拉动。纱线和针梭织服装的进口量分别增长10.5%和4.6%,面料进口量持平,三类产品的进口均价分别提升22.5%、23.5%和16.7%,可看出价格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有业内人士预言,外贸订单会更加碎片化,小订单会成为主流,纯贸易型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中国外贸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B2B外贸企业,应该调整产品线,重新定位客户群。
市场调研公司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中国服装出口金额为10437994.6万美元,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1518469.9万美元,同比增长17%。2022年8月中国服装出口金额为1642353.9万美元,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106569.8万美元,同比增长7%。
外贸服装行业竞争格局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针织服装出口785.6亿美元,同比增长4.4%,出口数量215亿件,同比下降2.3%,出口价格同比增长7%。梭织服装出口741.5亿美元,同比增长9.5%,出口数量128亿件,同比下降3.4%,出口价格大幅增长13.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服装产业的兴旺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服装遍布世界各国,为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的服装行业大都依靠做外贸加工单,大批量生产来获得利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服装市场面临诸多问题,成本高、库存高、质量低、款式旧等,服装企业亟待进行整改,以适应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这对服装行业来说是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抓住契机,创新营销模式,才能快速抢占消费市场。互联网电商的蓬勃兴起,对消费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业内人士丰富布局“互联网+”战略。同时,由于外贸服装消费者的居家时间增多,社交场合减少,相应地降低了对服装档次的要求,服装消费价格随之下降。线上服装消费进入场景化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电商已进入“从平面到立体、从图像到场景,从商品销售到价值创造”的发展新阶段。“宅经济”的兴起,推动淘宝、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成为电商发展新阶段的热点渠道。
外贸服装行业发展趋势提到,消费者需求是推动服装外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消费者对时尚和品质的要求提高,服装外贸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设计和品质控制。同时,消费者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关注也在逐渐提高,这促使服装外贸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熟的生产技术,使其在生产成本和质量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中国的外贸服装市场不断拓展,包括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和对高端市场的进军,这为中国服装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外,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服装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关注公众号:
华夏经纬数据科技
更多调研资讯>>
本站文章内容以及所涉数据、图片等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华夏经纬立场。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华夏经纬(广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