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冰雪旅游行业市场调查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或达5.2亿人次
时间:2023-11-16 10:37:00 阅读:1263 整理:广州市场调查公司
冰雪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是以冰雪气候旅游资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体验冰雪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是一项极具参与性、体验性和刺激性的旅游产品。冰雪旅游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这一特点一方面是由冰雪旅游的起源决定,对冰雪资源的开发利用最早是源自古老民族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是由游客的旅游需求决定,在寒冷的冬季,仅仅是静态的观赏冰雪美景是不够的,游客们更期望能够参与冰雪运动,在冰天雪地里痛快酣畅的玩上一把。
较高的旅游消费与较高的重游率由于冰雪旅游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使得游客的游玩时间相对较长,从而带来较高的旅游消费。冰雪旅游相对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属于高消费的旅游活动,例如,参与滑雪运动需要在装备等方面付出一定的成本,而度假旅游更需要担负较高的餐饮、住宿费用。此外,冰雪旅游拥有较高的重游率,回头客多,重复消费率较高。尤其是滑雪运动,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很多人有可能成为滑雪的终身爱好者。
2022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推动冰雪旅游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较为均衡的产业结构,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和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三亿人”目标的提前完成,得益于国家优秀的顶层设计。
冰雪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近年来,《“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等政策意见相继出台,强化顶层设计,指引发展方向。
冰雪旅游投资正逢其时,万亿市场商机在集聚。与瑞士、瑞典、奥地利等西方冰雪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处于冰雪旅游业的初级发展阶段。2017年,我国滑雪人次仅为1750万人次,市场渗透率不到1%。对标发达国家4%的市场渗透率和14亿的人口基数,提升空间无疑是巨大的。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测算,2021-2022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将带动冰雪特色小镇、冰雪文创、冰雪运动、冰雪制造、冰雪度假地产、冰雪会展等相关产业2.92万亿元产值。
《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2)》指出,尽管有疫情影响,但是在北京冬奥会、冰雪出境旅游回流、旅游消费升级及冰雪设施全国布局等供需两方面刺激下,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从2016-2017冰雪季的1.7亿人次增加到2020-2021冰雪季的2.54亿人次。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逾四成参与者近一年内参与过冰雪运动,近四成参与者表示每年开展1到2次冰雪运动,近三分之二的受访群众表示愿意参与冰雪运动。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推动冰雪旅游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较为均衡的产业结构,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和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
据广州市场调查公司统计,2021至2022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预计超过3亿人次,冬奥会将极大激发老百姓参与冰雪旅游的热情,有68.4%的游客十分确定会因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增加冰雪旅游次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者市场和潜力客源市场。然而,我国冰雪产业整体还处于初期阶段,各方面发展尚未完善。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市推出冰雪产品,但是不少地区对冰雪旅游产品的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出现了盲目跟进、无序建设,小而弱、散而乱等问题,陷入同质产品竞争的恶性循环当中。
途牛方面发布的报告预计,2023-2024冰雪季用户出游人次及旅游消费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具体来看,中秋国庆假期后至10月31日,途牛冰雪游相关产品搜索量迎来持续增长,搜索量较9月同期增长124%,雪山、冰川、温泉、极光、滑雪、雪景、雾凇、冰雕、冰雪乐园、冰灯等关键词搜索热度位居前列,其中,雾凇、雪景、冰雪乐园、滑雪等关键词搜索量较9月同期均增长了3倍以上。
冰雪旅游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冬季到来,吉林、新疆等地的滑雪场也开始了这个雪季的运营,冰雪运动热度不断攀升。某在线旅游网站显示全国滑雪场门票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147%。有业内人士表示,2023-2024雪季国内滑雪市场将迎来强劲复苏。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3)》指出,2021~2022年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为3.44亿人次,预计到“十四五”末期的2024~2025年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将达到7200亿元。
关注公众号:
华夏经纬数据科技
更多调研资讯>>
本站文章内容以及所涉数据、图片等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华夏经纬立场。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华夏经纬(广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