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市场调研 奶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前景分析
时间:2019-11-13 10:35:00 阅读:2308 整理:广州市场调查公司
市场调研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华夏经纬市场调查公司市场调研通过调研,对奶酪在中国市场未来发展前景,中国消费者对于西方餐饮文化越来受青睐。中国消费者口味在不断的发展,西方餐饮有麦当劳,必胜客到连锁品牌快速扩张,对于奶酪,国内消费者对奶酪几乎很多人都能接受。
奶酪西方寻常的乳制品,中国菜不必须的原料,在中国消费者的购物很少出现在清单上。但现在,中国消费者开始更多地在餐厅尝试奶酪,而且开始将奶酪放入自己日常购物篮里。
奶酪市场调研 奶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前景分析
据凯度消费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9月,中国奶酪的零售市场体量大约为8.44亿元,整个品类自2013年以来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一年之中,约有11%的中国家庭至少购买过一次奶酪,平均每个家庭购买两次、花费60元。
全球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商恒天然集团(Fonterra)洞察到了这一市场的增长潜力,开始加注中国奶酪市场。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恒天然投入了超过1.7亿美元,完成了马苏里拉奶酪、奶油芝士和再制奶酪的产能翻番。
这家来自新西兰的乳制品巨头还在中国新设了厨师课堂,对面包房、咖啡店和披萨店的厨师进行培训,期望他们在自己的食谱中用上自家品牌的产品。事实证明这一策略非常有效,目前中国市场上将近3亿张披萨使用的都是恒天然的马苏里拉奶酪。
日益增多的消费者和供应商一起推动中国市场的奶酪进口量在逐年攀升。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奶酪进口量约6569万公斤,进口额约为 20.9亿元,是2012年的近两倍——3857万公斤,11.7亿元。目前,新西兰恒天然旗下的安佳(Anchor)是中国进口奶酪数量最多的品牌。
然而,并非所有奶酪生产商都像恒天然这样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荷兰皇家菲仕兰是全球最大的奶酪生产和出口商,以生产天然奶酪为主,2014年的奶酪产量达55万吨,是中国市场年消费量的11倍,但其在华销量有限。之所以如此,跟中国市场消费奶酪的方式直接相关。
按照形态,奶酪分为新鲜奶酪、奶油奶酪、半干制奶酪和干制奶酪四类。荷兰皇家菲仕兰高级副总裁杨国超告诉界面新闻市场调查研究员,中国进口量最大的是奶油奶酪,主要被烘培行业用来制作芝士蛋糕等食品;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车达奶酪(属于干制奶酪),鲜奶制作奶酪成本高,很多中国企业会进口车达奶酪,再将其加工成再制奶酪出售。直接购买它们的,都并非个体消费者。因此,现阶段,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奶酪的最大来源地。
奶酪的中国人均消费量偏低,一年的消费量,还不到荷兰一天的消费量。“中国市场上,天然奶酪的增长落后于整体奶酪市场的增长速度,我们的销售规模不大,大约在1000吨左右。对天然奶酪来讲,目前要做的还是市场培育,让更多消费者认识、了解奶酪,还是有比较长的路要走。”杨国超说。
中国消费者多数是从西餐开始接触奶酪的,目前无论哪个品类的奶酪,餐饮渠道的消费量都要高于零售渠道。
就算是销售天然奶酪的菲仕兰,约80%的销量都依赖于餐饮渠道,高端大卖场和精品超市的销售只占到20%左右。组织奶酪试吃、针对酒店厨师进行奶酪知识培训,是恒天然、菲仕兰们在餐饮渠道最常用的推广方式。
在零售市场上,80%的奶酪销售源自现代通路,但随着电商和生鲜配送的兴起,网络渠道成为除大卖场、标超/便利店外的第三大渠道(8%)。
“中国的父母会尽其所能提供最好的食品给自己的子女,其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如果认定了奶酪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他们就一定会买给他们的孩子吃。”
虽然更多进口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市场上进口奶酪的份额并没有明显提升,一直维持在20%左右。总体上,进口奶酪单价略高于国产奶酪,但差距不断缩小,今年进口奶酪单价只比国产奶酪略高3%。
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的数据,截至2015年9月,中国奶酪零售市场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别是百吉福(49.7%)、光明(7.2%)和蒙牛(5.9%),安佳、总统、多美鲜、乐芝牛等进口品牌紧随其后,排名前十的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2013年以来,百吉福的市占率一直遥遥领先,且优势有加大的趋势,排名紧随其后的国产品牌光明和蒙牛的产品线和市场份额却不断萎缩,竞争力明显不足。
不少品牌也开始陆续加入竞争,以特色产品切入市场,例如乐芝牛粒酪香、爱氏晨曦儿童奶酪条,但还不足以撼动领导品牌的地位。此外,小众奶酪品牌也很难在这个市场取得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受进口报关、运输周期、货量等因素影响,小众品牌难以形成稳定的货源。
奶酪市场调研 奶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前景分析 总体来说,相对于其它乳制品,奶酪在中国尚处于发展阶段。纵然中国消费者开始建立对百吉福等某些品牌的认知,但大多数消费者还停留在尝试奶酪品类的阶段,距离忠实于某个品牌仍有一段距离。
关注公众号:
华夏经纬数据科技
更多调研资讯>>
本站文章内容以及所涉数据、图片等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华夏经纬立场。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华夏经纬(广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终解释权。